糖尿病 http://www.national-isdm.com/ 提到“杀戮”这种血腥味浓郁的词,相信不少人会联想到战争、暴力以及那些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画面。你可曾想象过,言语上的互搏也可以招招致命,达到搏杀的效果?利用对话凌迟对方,何尝不是一种“杀戮”。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杀戮》(Carnage),讲述的就是两对家长为维护各自的孩子一路明嘲暗讽、互怼互婊的故事。 ▲《杀戮》豆瓣评分8.2 凤凰卫视电影台 4月23日12:15 4月24日 09:20播出 法国、德国、波兰、西班牙合拍的喜剧片《杀戮》改编自法国著名舞台剧《杀戮之神》(The God of Carnage),由法国名导罗曼·波兰斯基导演,讲述了两名小孩打架,双方父母交涉,极力以示友好,最终却撕破虚伪面具,互相攻讦的故事。 影片总共就四位演员,却个个是大有来头的演技派:《朗读者》奥斯卡金像奖及《革命之路》金球奖影后凯特·温斯莱特、《沉默的羔羊》奥斯卡影后朱迪·福斯特,《无耻混蛋》奥斯卡金像、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及康城影帝克里斯托弗·瓦尔兹,还有《芝加哥》、《斯坦和奥利》奥斯卡金像提名演员约翰·C·赖利。 ▲《沉默的羔羊》朱迪·福斯特 ▲《无耻混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德国太保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电影于2011年上映后提名获奖无数,除了凯特与朱迪的写实表演获得金球奖最佳女演员双提名肯定,罗曼·波兰斯基也凭借此片获得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小金狮奖,以及金狮奖提名、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提名、西班牙戈雅奖最佳欧洲电影提名等。 以舞台剧剧本为草本的《杀戮》,从开始就奠定了它剧情的精彩程度。由于受布景环境所限,舞台剧多是靠剧情服人,盛产精心杰作的剧本。尤其是能够改编成电影的,只要再加上浑身是戏的好演员,质量相对来说也不会差。 ▲高分电影《芝加哥》《歌剧魅影》等都是舞台剧剧本改编 电影继承了舞台剧简单清晰的剧情线,将性格、价值观迥异的四个人放在一个屋子里,加上一个冲突,故事由此自然发展。 家长吵架这一题材虽贴近日常生活,看似普通,精彩的对白与精湛的表演却给整个过程添了不少色,完全倚仗对白演出也不会令人感到烦闷。 ▲《杀戮》剧照 故事发生在纽约大都市下,作家潘妮洛普(朱迪·福斯特饰)和家具用品批发商人麦克(约翰·C·赖利饰)的儿子,被投资经纪人南希(凯特·温斯莱特饰)和律师艾伦(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饰)的儿子打掉两只门牙,冲突从此开始。 为了和平解决,潘妮洛普邀请南希和艾伦来到家中就孩子打架一事进行谈判。一开始,大家表面上和和气气、求同存异,却早因字句间的价值观与教育观念不同波澜渐起,你来我往暗流涌动,随时准备剑拔弩张。 就像是影片开始的第一句对白,潘妮洛普一边在电脑上码和解书,一边说:“这是我们的声明书——你们将负责自己的部分…”(So,This is our statement-you'll be doing your own, of course……)仅仅一句话,就将两对家长分成了两队阵营。 最初四人均表现得体、谈吐有礼,但一连串小事触发了四个人的敏感神经,从护犊子心态,到维护自家教育方式......他们慢慢摒弃了都市人的虚假面具,开始失去理智,直到互相指骂。 场面一度十分混乱,他们各自看不惯对方,但很快又会在下一件事上找到新的盟友,转变立场改变阵营。因而这四个人的争吵几乎是以排列组合的方式进行,时而双方家长口角,时而双男双女互斗,时而三人联手围攻一人,时而夫妻内讧...... 到后面,仅是对话都显得苍白,四人更上演了丢包、呕吐、扔手机等行为艺术……本来是一场寄希望以文明方式解决孩子之间暴力问题的对谈,却招致了更为原始的冲突。 ▲是的你没看错,是真呕吐,,, 有趣的是,尽管在斥责他人时已经青筋暴起、口沫横飞,但四人的冷嘲热讽中却未曾带过粗鄙言辞,哪怕你看得出来他们已经气得牙痒痒,但也不担心他们会打起来。这正显现出了四人文质彬彬的文明包装下的野蛮内心,将成年人的虚伪讽刺得体无完肤。 潘妮洛普喜欢站在道德高地控制大局,动不动就以主人姿态开腔教育他人,一旦遭到他人反击更容易气得跳脚。 麦克假装开明,一开始还试图扮和事佬,内心却充满焦虑,在南希和艾伦去其他房间时才原形毕露。 南希表面上想尽快息事宁人,内心却对其他人十分不满、包括自己的老公,所以一旦拴住理性的最后一根稻草断了便爆发得比谁都猛烈。 至于艾伦,谈判时全程手机不离手,他认为孩子间打闹轮不到父母插手,就差直接说“除了公事都不要来烦我”了。 这样性格各异的四个人,有伪君子假意开明,有真小人拒绝对话,有人强势却有弱点,有人弱势却一针见血,说是和谈却处处针锋相对,也难怪大战一触即发啦。 眼见各种小事件触发矛盾,小矛盾又引致出更大的矛盾,到处都是黑色幽默的影子,令人啼笑皆非。 《杀戮》电影完全表达出了原作剧本的题旨——没半点文明,就有暴力;过分的文明,却是伪善。 一部通片只有两个场景,其中一幕还只是在片首及片尾呈现的公园固定远景,四个人难以细数的情绪变化和争执被压缩在一个小屋子及短短80分钟内,或许只有导演功力强如波兰斯基才能驾驭得如此好了。 ▲罗曼·波兰斯基 诚然,对于曾经拍摄过《冷血惊魂》与《怪房客》的波兰斯基而言,处理狭窄空间的单一场景对他来说并不难,但这也是波兰斯基首次挑战“实时”拍摄演绎电影。 ▲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电影《钢琴家》 不同于离散式的镜头片段组成故事,实时(real-time)拍摄没有时间浓缩或跳动(time-lapse)这类花哨的电影语言,故事发生的真实时间就是观众看戏的时间。 于是观众可以实时跟随四位角色进入故事,同步见证两对家长如何从好声好气平和沟通发展成互相指骂的场面。 使用这种拍摄实时展开故事,中途不会有任何中场休息,只能以剧本和演员最原始的戏剧张力打动观众。 而波兰斯基正是在观赏过原作舞台剧《杀戮之神》,感受到这种实时推进故事的魅力后,萌生了用同样方式翻拍电影的想法。 波兰斯基表示:“舞台剧的调子非常精彩,节奏明快,以实时推进故事尤其吸引。我从未拍过一部实时的电影,戏中连一丁点的时空转移也没有,我印象中也没有看过这样的电影呢。” ▲《杀戮之神》是巴黎当代戏剧家亚斯米娜·雷泽的舞台剧作,该剧获得剧评和普罗观众的高度评价,及后曾于伦敦、纽约百老汇、香港进行过公演,每场都一票难求 为了合乎原著精神,保留文字辛辣而精辟的风格,波兰斯基曾请来原著编剧亚斯米娜亲自将电影剧本改编为美国版,如故事发生地点改成纽约市的布鲁克林。 波兰斯基说︰“剧本的精神似乎比较符合美国家庭多于法国,而布鲁克林就是这类自由主义者的所住之地。” 可以说,电影《杀戮》实时拍摄的成功少不了剧本的优秀。《杀戮之神》舞台剧之所以受欢迎,全因为它的对白句句精彩,令到一场连一场的唇舌之战比拳脚动作看起来更加惊险毒辣,所以波兰斯基想要保留这种形式,让观众把重点放在推进故事的尖锐对白中。 ▲《杀戮之神》舞台剧照 波兰斯基表示︰“实时拍摄是一项挑战,其实从小到大,我都享受于一个场景内发生的故事,远远多于动作片。我喜欢跟角色同步的零距离感觉,观众可以置身其中。我以前拍过于密闭空间发生的电影,但没试过像这部一样,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空间完成整个故事,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体验。” 对于演技一直以来被高度赞誉的凯特来说,原作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一些最家常的主题,如家庭教育、婚姻关系。她说︰“喜剧方式的表达更使故事内涵丰富、引人深思。以人性的处境来开玩笑,无论哪个国家的人都能够找到共鸣。” ▲凯特表示,“家长在学校跟其他家长谈判总是要装出很友善的态度,这是为了孩子着想,所以就算不喜欢对方也要装得很友善,这是非常真实的情景。” 本身也是导演的朱迪则形容《杀戮》是一部关于修养,同时也是关于放弃修养的电影。朱迪说︰“好像温丝莱特的角色,她看来永远都是个好人,她不停调解大家的矛盾,但是每个人都知她最口是心非。我们看着她如何一路掩饰,又如何逐渐显现出自己的真正要求。” 影片中的每个人一开始都掩饰着自己真实的一面,又各自在不同阶段爆发。亚斯米娜的原作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每当你以为争辩就要结束的时候,有人又生出事端令事情越来越糟。正如她自己所形容︰“当你把角色放在困难的处境,却要他们表现文明,就是最佳的喜剧材料。” 四人都曾尝试寻找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政治正确的事情是否就是对的事情?慢慢地,四人变得越来越凶恶。他们都是有礼貌且思想成熟的人,来自中产家庭,受过高等教育。你以为所有的讨论都会很顺利,谁知走向却越来越糟。 讽刺的是,四位家长解放天性、放飞自我、对着另外三人骂了个痛之后依旧没能找到一个皆大欢喜的和解方案,在他们已经跌落文明“神坛”的时候,最初的两个野蛮人——两个打架的小孩,已经在公园成为了打成一片的好朋友。 或许每个人都是如此,以为人们会在成长的教化中规范自己,建立起某种道德价值,沟通理应畅通无阻。但其实我们都非常原始,都会在某些时候暴露出野蛮的一面。如果我们一开始便愿意承认它、释放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或许会轻松得多。 4月23日 12:15 4月24日 09:20 敬请关注 《杀戮》 文:Skylar 编辑:Skylar、林梓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