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赚钱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的重大意义何在?如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对此,“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樊杰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突出问题。”樊杰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创新提升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达到历次五年规划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科技强国。 樊杰表示,“十四五”时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要着力处理好四个基本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全社会共同责任与科技界主体责任的关系。樊杰指出,科学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福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需要全社会提升对创新的认知水平,切实摈弃创新驱动发展仅仅是科学界责任的理解偏差。在科技界履行自主创新、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主体责任的同时,全社会都要履行创新驱动发展的共同责任。优化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做到创新驱动发展无死角,真正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其次,要处理好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与依赖国家资源直接投入的关系。在樊杰看来,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在关键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科技现代化超前并引领工业现代化,依托的最大优势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举国体制优势是高效合理地统筹配置政府、企业等各方面创新资源,形成多元、长效、稳定的科技创新要素投入机制。政府资源投入的重点应该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解决具有全局性、关键领域和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战略科技问题。 樊杰同时指出,“要扭转科技创新活动对国家资金投入高度依赖的现状,政府力量在创新驱动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和错位;国家投入既不能养懒了科技力量,也不能养散了科技力量。” 他认为,要改变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的现状,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改变自主自立自强的创新就是大而全和闭关自守的错误观念,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道路,合理利用国外创新资源参与到我国创新体系的建构中。 在创新机制和利好举措的推动下,先进制造业集群正推动企业集聚和产业发展由“物理相加”转向“化学相融”,在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加快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广东省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覆盖了500多家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尽管跨越深圳、广州两市,但上下游产业链却结合得十分紧密。生产上,医用生物材料、传感器、探测器等关键零部件供应企业高度聚集,形成了“一小时”外协与定制加工供应圈。流通上,物流、仓储等第三方供应链企业达到上万家,为畅通上下游企业流通提供强有力支撑。2019年,该集群产值达到255亿元,占全国高端医疗器械总产值的42.5%。 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拥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79家,产品本地配套率超过50%,产业带动全国各轨道交通地域经济8000亿元以上。依托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所等龙头企业与国内一流大学和核心配套企业,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地方通过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凭借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将有效促进产业、创新、人才、资本、数据等资源在一定区域的集聚,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赵作权表示,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了政产学研用网络化协同机制,促进制造业与技术创新有效连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大规模商业化转化。同时,强化产业链的水平分工和垂直整合,“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紧密配套,使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灵活并富有韧性,有效形成规模经济。 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对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和评估,优化集群竞赛机制,做好集群的动态管理。通过竞赛引导,加快建立国家、省、市多梯次集群培育体系,促进形成集群竞相发展、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格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侯彦全表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增强集群发展生命力。下一步需做好集群政策的统筹兼顾,创建包含产业、创新、财政、金融、区域和公共服务等政策在内的集群政策工具箱,针对集群共性需求,搭建人流、物流、资金链、信息流汇聚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在支持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建立根植于本地的区域配套供应体系的同时,鼓励中小企业“抱团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化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