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赚钱 3月17日上午,浙江省委、省政府举行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胡元勇摄 3月17日上午,浙江省委、省政府举行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共计开工36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5823亿元。这是浙江自2016年以来组织的第十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也是迈入“十四五”的首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值得注意的是,对参加集中开工的项目,浙江今年立下这几条规矩: 已经开工的项目一律不得纳入; 列入全省集中开工的项目一律不得再参加其他开工活动; 所有项目要手续完备、程序到位、要素齐配,确保于6月30日前全部实质性开工。 这意味着什么?已阅君今天要来聊聊。 首先来看一个现象:每次集中开工活动,党政主要领导都会集体出席,甚至连举行集中开工活动这么一种仪式,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气氛,鼓舞各级干部的士气。 这说明:对抓重大项目,各地都非常重视。 原因很简单: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重大项目作为支撑,而且重大项目本身还具有乘数效应,每个项目背后,都涉及到如何为当地发展增强后劲,带动多少新增就业岗位,实现多少年利税等一系列事项,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也就是说:项目投资必须实实在在,能真正起到作用。在现实中,却出现了一些妨碍项目投资能起到应有作用的现象。 像既然已经举行开工仪式了,就要尽快实质性开工,早日建成投产。 但在以往,一些地方出现“开而不工”现象,也就是开工仪式举行了,有的项目却因手续不完备,或者条件不成熟,迟迟动不了工。 这种现象,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了。 和浙江相邻某省的一个市,曾举行过两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隔了段时间后,当地媒体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跟踪,发现部分项目存在“开而不工”现象:有的项目,因为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联动,参加集中开工仪式几个月后,土地指标等相关手续还没得到批复;有的项目,听起来挺“高大上”,名字上冠以云计算、大数据等,却在参加集中开工仪式后,要么取消,要么中止,不见落地。 促进实质性开工,要从两方面下手: 一方面是要督促投资方抓紧开工,加快进度。在这方面,现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相关规定,比如说四川省的天府新区双流片区就制订了硬“退出”机制:政府和投资方约定,超过6个月未开工建设项目或开工后无实质性进展的项目,将启动项目建设约谈机制,约谈后一个月仍无效果的,将收回已配置要素资源等。 另一方面,就是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协同联动能不能做到位,能不能让资源、精力、工作围着项目转,及时做好保障工作,破解难点堵点,使项目能顺利开工的问题了。 弄虚作假,也会妨碍项目投资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主要是有些地方为了追求数字好看,迎合上级所好,搞形式主义。根据之前媒体对省外一些地方有关项目推进的报道来看,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一工多开”,明明是同一个项目,好几次集中开工仪式中都有它; 另一种是“项目包装”,从已参加过集中开工仪式的项目中,“抽”出一部分,冠以新名,拿出来再开工一次。 在本质上,它们都属于重复开工。 扩大有效投资很重要,有投资才能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才能进一步改善民生,才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今天的集中开工活动上,就提出了明确要求:强化省市县、部门间协同联动,及时破解难点堵点,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投产;简化审批、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打造审批事项最少、管理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省等。 在迈入“十四五”的首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中,浙江立下这几条规矩,传递了一个信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靠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细处,抓好项目的跟进、服务,来推动它们的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从中不难看出浙江的自信、务实与科学,也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真正从中受益,让高质量发展成为现实。 春光明媚,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文章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